儿童养育
干货!孤独症儿童基础能力训练的四大阶段
孤独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到目前为止,孤独症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持之以恒科学的康复训练。基础学习技能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基础学习技能包括视觉方面的观察和手眼协调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游戏技巧、社交技巧、小组活动的配合程度以及生活常规的执行能力。
然而,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内容这么多,训练不可能同时进行,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水平分阶段地进行;在给孩子做训练计划时也要循序渐进,根据孩子的程度对具体内容进行调配。
1.初级阶段
对于一个年龄在2岁左右的孩子,我们重点要教会他的是如何配合我们,与我们建立关系。所以这个阶段一般我们会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指令跟从,比如:坐好了、站起来、过来、抱抱、招手等动作;同时还可以教孩子玩简单的木制拼图,让他学会收拾玩具。
(大概两周的时间,给孩子建立一个上课的气氛,熟悉上课的状态,并且能够在安静的情绪下配合家长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
2.中级阶段
在孩子对上课不抵触、情绪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家长就可以逐渐带
领孩子进入中级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语言能力、动作模仿能力、视觉能力、游戏和社交技能以及发音的跟从和纠正。
动作模仿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孩子通过模仿除了能够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外,还能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去学习。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以教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模仿,最好是常用的,例如:拍手、招手、转圈、原地踏步等。建议家长把动作模仿分为四大类,包括:对物品的动作模仿、头部的动作模仿、手部和手臂的动作模仿、腿部的动作模仿。这样就能够保证孩子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练习。
视觉能力一般是孤独症孩子的强项(相对而言),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视觉训练可以是图片的配对、分类、拼图游戏和积木搭建游戏。
游戏和社交技能的训练重点是要让孩子学会玩,会玩的孩子比较容易交到朋友。例如:发声玩具、变形金刚、桌面游戏,通过这些游戏的进行,家长可以教孩子认识玩具本身,学会自己独处时可以进行的活动,懂得和别人分享和交换玩具,从而使社交能力也得到锻炼。幼儿园一般都有不同的区域活动,有搭建类的、画画类的、过家家等,家长可以参考这些活动的设计,在家里和孩子练习,这样当孩子融合入普通班级的时候,他熟练的游戏技巧将会吸引班里的小朋友和他互动。
3.高级阶段
在中级阶段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在各方面增加难度,让孩子在语言认知方面掌握物品功能、外形和类别的知识,在语言方面开始向家长学习交流性语言,以及学习小组上课的技巧。
语言方面的训练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孩子把不同的物品根据种类、功能或者是外形归类(例如:“把动物都找出来(种类)”、“指出能发光的东西(功能)”、“把蓝色的东西都放在这个盒子里(外形)”。还可以问孩子关于某一物品的问题,例如:家长手里拿着一辆蓝色的玩具车,那么家长就可以问孩子:“我手里拿的是交通工具还是动物?(种类)”、“我们为什么要坐车?(功能)”、“这个车是什么颜色的?(外形)”。)
小组上课对于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他们习惯了一对一的训练后,会变得不适应和其他人一起上课。(在上小组课时,老师用的语言会是:“小朋友大家起立。”“请小朋友们打开故事书,谁能举手告诉老师这个故事里有什么动物?”对于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来说,以前的“小明,看着老师”、“小明指指蓝颜色”突然都不见了,他不知道老师在跟谁说话,也不知道老师的指令应该由谁去完成。所以当孩子一对一的训练已经相对纯熟时,家长就要开始和孩子练习以小组的模式去上一部分的课程。在家里的话,可以邀请朋友的孩子、邻居的孩子、甚至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充当孩子的伙伴,让孩子学会在小组中接受指令、完成任务、学会等待,以及对于小组中其他成员的表现表示关注。)
4.学前班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词汇、语言、社交上都有一定的积累,家长可以开始让孩子学习认字、写字和数学方面的知识。
数学方面不同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情况,有些一点就通,有些就是不开窍。一般我们都会从点数开始,然后教孩子分辨多少,最后到钱币的认识、加减法的运算。对于不开窍的孩子来说,我们一定要教他最实用的,比如认识自己经常坐的公交车数字、认识常用的钱币、知道自己住的楼层数字等。对于加减法的运算,与其绞尽脑汁让他学会2+2=4,不如教会他怎么使用计算器,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花在更有社会性的训练项目上了。
温馨提示
孩子的教学计划如果是由专业的治疗师去设计,同时帮助家长执行,并定期给家长进行培训和评估训练结果是最理想的。但是身边不一定有这样的资源,或者是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建议至少要买一套系统的训练书籍和教具,然后自己在家系统地给孩子进行训练,才能确保孩子的基础打得好、打得稳;家长多参加培训,丰富自己的知识,多和其他家长沟通和交流,互相分享和支持,也会让自己慢慢强大起来。
资料来源《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教材》
上一篇: 帮助孩子快乐成长—积极的暗示
下一篇: 家长如何及早发现孩子有孤独症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