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4.25全国预防接种日“主动接种疫苗,共享健康生活”
2023年4月25日
是第37个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主动接种疫苗,共享健康生活”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防接种知识小百科
Q1 哪些疫苗必须接种?
我国对疫苗实行分类管理。免疫规划疫苗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有义务按照国家规定程序接种的疫苗。目前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等。这些疫苗是适龄健康儿童必须接种的疫苗。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常用的有肺炎疫苗、五联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
Q2 预防接种证如何办理?
我国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孩子预防接种记录的证明,入托(园)、上学、出国等必须提供该证明。儿童出生后可以直接在医院产科接种室进行办理。
Q3 到哪里接种?
卡介苗和第1针乙肝疫苗应该在出生医院接种,如果出生时没有接种卡介苗和第1针乙肝疫苗,则需要到辖区预防接种门诊补种。
其他疫苗须在相应月龄时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接种。
Q4 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哪些反应?如何处理?
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疫苗作为机体的一种异种抗原,在广泛应用于人群接种时,出现预防接种不良事件是有可能的,但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极低。接种后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多在1至2天内自行恢复,必要时就医。
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关,很容易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混淆。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禁忌等情况。
接种后儿童一定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
潘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 宣
上一篇: 预防接种日宣传 保健科在行动
下一篇: 《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